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0的文章

青少年肥胖治療

過去 30 年來,肥胖率大幅上升。 青少年就肥胖的人,常常成人時仍肥胖。 青少年時期肥胖會對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。 JAMA Pediatric 提供了一篇完整回顧,探討青少年 (11-21 歲 ) 肥胖或有肥胖風險者目前行為,藥物,機器及外科治療等的治療方式,並指出這些都不能有效改善青少年肥胖的盛行。 為什麼這些看似有用的方法都無法證明有效呢 ? 那是因為目前的研究常有方法學的問題,包括無法持續性測量。 舉例來說,每一篇研究「過重 (overweight) 」及「肥胖 (obesity) 」的定義都不同,也會讓根據此計算出的疾病風險,共病症及死亡率不相同。 此外,雖然很常使用身體質量函數 (body-mass index , BMI) ,但這並非直接測量體脂率的方法。因為 BMI 無法區別淨身體質量和脂肪組織。 肥胖的併發症包括 : 1.     生理性 : 高血壓,高血脂。 2.     心理性 : 憂鬱,飲食失調。 外科手術法如置入胃內氣球,可於 3-6 個月使體重下降 16% 。 然而,目前專家尚未討論出青少年及兒童減重成功的定義。 肥胖是一種多面向的慢性病,必須從多方面下手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。 第一步應為了解生活方式可調整的程度,改變的程度需要讓病患及其家人接受。 在關懷中心,找出可能對照護受益的青少年是很重要的。 出現併發症早期症狀 ( 如胰島素抗性,新發生的葡萄糖不耐受性 ) 的患者是我們的治療目標。 這些人需要密切監測,並可能需要早點開始藥物治療。 此外,胃切除手術也是另一個潛在的治療方式,避免青少年進展至成人的過度肥胖症。 參考資料 Cardel MI et al. Obesity treatment among adolescents: 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.  JAMA Pediatr  2020 Mar 23; [e-pub]. (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pediatrics.2020.0085 )

ST段上升和COVID-19 : 紐約病例報告

新冠肺炎 COVID-19 患者也會有 ST 波段上升 (ST-segment elevation , STE) 的問題。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紐約市 6 家醫院的病例報告,提供大流行第一個月共 18 名 STE 患者的診療經驗。 這些患者年齡中位數為 63 歲, 83% 為男性。 種族分布 : 50% 為西班牙裔, 22% 為白種人, 17% 為亞裔, 11% 為黑人。 大部分患者都有心臟方面的危險因子。 一半患者的 STE 出現在發病時,其他人的 STE 則發生於住院後 6 天。 症狀 : 只有 33% 的人出現胸痛, 83% 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,呼吸困難或喘。 COVID-19 患者 ST 段上升並非全部和冠狀動脈阻塞有關,死亡率高 觀察結果如下 : 1.     有 10 名患者血管攝影沒有出現阻塞型冠狀動脈疾病 (coronary artery disease , CAD) 或超音波沒有出現心壁活動異常。這些患者的 STE 多為 diffuse STE 。 2.     確診心肌梗塞 (myocardial infarction , MI) 的患者, Troponin T 比非冠狀動脈心肌損傷者來的高。數值為 6.3 ng/mL vs. 0.02 ng/mL 。 3.     5 名患者接受經皮血管處理術 (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, PCI) 。 4.     13 名患者 (72%) 住院中死亡。 9 名為非冠狀動脈心肌損傷, 4 名為 MI 患者。 雖然這只是個小型病例報告,但仍提供我們許多診斷及處理上須考量的資訊。 STE 的 COVID-19 患者多為西班牙裔男性,且非阻塞型 CAD 及 Troponin T 指數低的比例高。 此外,整體的預後差。 阻塞型 CAD 的診斷需看到 : 局部 STE ,超音波區域性的心壁活動異常或心室射出分率下降。 當病人出現 STE 時,會在身體產生細胞激素風暴,缺氧傷害,微小血栓,血管內皮血塊破裂,造成血管傷害。而這些病生理影響也都存在於 COVI...

奎寧和羥氯奎寧 : 老藥在新冠肺炎的用途

新冠肺炎 COVID-19 的大流行挑戰了美國緩慢及高標準的藥品審核制度。 在 2020 年 3 月 28 日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批准瘧疾藥物奎寧 (chloroquine , CQ) 和羥氯奎寧 (hydroxychloroquine , HCQ) 在 COVID-19 病患的使用。然而,當時還沒有臨床試驗證實,只有一些病例報告認為有效。 大部分 COVID-19 患者在症狀出現前感染病毒。 再來則為症狀期,表現包含呼吸道症狀,發燒及疲倦。 有些病人因為自身的免疫反應,產生嚴重的呼吸道發炎症狀。 實驗室數據則顯示嚴重的發炎反應,包括 C 反應蛋白 (C-reactive protein) ,鐵蛋白 (Ferritin) ,介白素 -6(interleukin-6) 。 在實驗室中, CQ 和 HCQ 可降低 SARS-CoV , SARS-CoV-2 及其他病毒的活性。 機轉包含 : 1.     提高細胞內體 (endosome) 的酸鹼值,使病毒不能有效地進入細胞,複製及感染。 2.     干擾病毒在細胞接受體的醣化過程。 3.     降低宿主細胞的自我吞噬 ( Cell Res  2013; 23:300 ) 。 由於這些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的效果, CQ/HCQ 被視為潛力藥物。 目前仍證據不足 FDA 批准 CQ/HCQ 在 COVID-19 的使用是根據一個小型且無隨機分配的實驗受到大眾關注。 此研究找了 36 個 COVID-19 的確診者。 其中 22 位有上呼吸道感染, 8 位有效呼吸道感染, 6 位無症狀。 這些患者中, 20 位使用一天一次 HCQ 600 毫克,控制組 16 位則未使用。 使用 HCQ 的病患中,有 6 位同時使用 azithromycin (AZM ,用法 : 第 1 天 500 毫克,第 2-5 天 250 毫克 ) 來預防細菌伺機性感染。 經過 6 天後,病毒量 HCQ 組下降 70% ,控制組下降 12.5% 。 HCQ+AZM 組的所有病人病毒都被清除, HCQ 組則為 57.1% 者病毒被清除。 這個結...

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症狀前感染力最高

感染力最強 : 症狀出現前 2 天 要了解一個傳染病的病程,首先我們須知道致病原傳播力最強的時候。 不同致病原的最強傳染力時間不同。 流感病毒在症狀出現當下及前一天傳染力最強。 SARS1 病毒在症狀出現後 7-10 天傳染力最強。 武漢的研究團隊利用兩個新冠肺炎 COVID-19 患者的研究建立模型。 首先,他們收集從發病及後來 32 天內, 94 名病情中度的患者共 414 個喉頭拭子。 再來,他們取得 77 個已知傳染源者的配對樣本,這些人的潛伏期估計為 5.2 天。 研究者發現發病日的喉頭拭子病毒量最高,並在 7 天內快速降低。 當傳染源來自親密接觸者如家庭同住者時,估計 44% 的被感染者在症狀出現前 2 天就被感染。 此篇研究的結論為 COVID-19 在症狀出現前 2 天感染力最強,但這是用模組推論出來的。 沒有任何一個樣本是在發病前蒐集的。 然而,這篇研究的結果和之前的研究類似,無症狀帶原者會造成病毒傳播。 若這個假設為真,隔離對此病毒的效果就不會像 SARS 那麼好。 我們還需要更積極的對接觸者做追蹤。 參考資料 He X et al. Temporal dynamics in viral shedding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COVID-19.  Nat Med  2020 Apr 15; [e-pub]. (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91-020-0869-5 )

智慧刀 : 癌症手術的新方法

癌症手術的理想目標為切除所有的癌組織且不切到鄰近的健康組織。 傳統上醫師使用眼睛及顯微鏡來檢視標本。 目前最新的發展為使用質譜儀檢視組織的代謝狀態來判斷組織型態。 這個儀器的使用方式為 : 將一個手持式的透熱裝置放在子宮頸,使其形成一個小手術氣溶膠 (surgical aerosol) ,再將此分子經由虹吸管傳送到質譜儀做立即分析。 實驗樣本包含 16 個健康子宮頸樣本, 50 個人類乳突病毒陽性樣本, 21 個子宮頸癌樣本。 質譜儀包含脂肪代謝物分析可清楚分別這三種不同的組織型態,且敏感度及特異性皆達 100% 。 透過這樣的方式,我們可預見未來這個技術可應用於手術室。 藉由手持棒將組織氣化後送到質譜儀做立即分析,當下就可判斷該組織是否要切片或切除。 為了達成此目標,此技術須使用更多樣本測試,確定其準確性並確定甚麼狀況下最有用。 除了子宮頸癌外,我們也期待此技術可應用在其他的癌前組織或其他癌症上。 參考資料 Tzafetas M et al. The intelligent knife (iKnife) and its intraoperative diagnostic advant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isease. 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 2020 Mar 31; 117:7338. ( https://doi.org/10.1073/pnas.1916960117 )

新冠肺炎的肝臟表現

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有肝指數異常 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狀,但此疾病也會影響肝臟。 中國上海一家醫學中心的研究者進行一個回顧性研究,追蹤 2020/1/20 – 1/31 住院的 148 位新冠肺炎病患。 病人持續追蹤的日期至 2020/2/19 。 結果如下 : 1.     住院時肝指數異常 : 37.2% 。 2.     肝指數異常患者 vs. 正常肝指數患者 : (1)   男性較多 : 74.5% vs. 34.4% , P <0.0001 。 (2)   高燒 ( ≥39.1° C ) 較多 : 14.5% vs. 4.3% , P =0.027 。 (3)   發炎指數高 : a.     前降鈣素 : 0.05 vs. 0.02 , P <0.0001 。 b.     C 反應蛋白 : 25.0 vs. 13.2 , P =0.0105 。 (4)   住院天數長 : 15.1 vs. 12.8 天, P =0.021 。 (5)   住院前用藥 : 無差別。 (6)   住院期間使用抗病毒藥 ( lopinavir/ritonavir ) 較多 : 57.8% vs. 31.3% , P =0.01 。 3.     肝指數上升情形 : 多為輕微。 4.     追蹤結束時, 92 名患者出院, 1 名死亡。 這個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住院時有輕微肝指數上升,但沒有任何人進展至肝衰竭。 肝指數上升的原因可能為發炎反應刺激造成身體的免疫傷害,因為這些人多合併高燒及發演指數高。 因此,這些病人治療的同時須注意肝指數,因為多數實驗性用藥都有肝毒性。 參考資料 Fan Z et al. Clinical features of COVID-19-related liver damage. 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