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寧和羥氯奎寧 : 老藥在新冠肺炎的用途
新冠肺炎COVID-19的大流行挑戰了美國緩慢及高標準的藥品審核制度。
在2020年3月28日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瘧疾藥物奎寧(chloroquine,CQ)和羥氯奎寧(hydroxychloroquine,HCQ)在COVID-19病患的使用。然而,當時還沒有臨床試驗證實,只有一些病例報告認為有效。
大部分COVID-19患者在症狀出現前感染病毒。
再來則為症狀期,表現包含呼吸道症狀,發燒及疲倦。
有些病人因為自身的免疫反應,產生嚴重的呼吸道發炎症狀。
實驗室數據則顯示嚴重的發炎反應,包括C反應蛋白(C-reactive protein),鐵蛋白(Ferritin),介白素-6(interleukin-6)。
在實驗室中,CQ和HCQ可降低SARS-CoV,SARS-CoV-2及其他病毒的活性。
機轉包含 :
1. 提高細胞內體(endosome)的酸鹼值,使病毒不能有效地進入細胞,複製及感染。
2. 干擾病毒在細胞接受體的醣化過程。
3. 降低宿主細胞的自我吞噬 (Cell Res 2013;
23:300)。
由於這些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的效果,CQ/HCQ被視為潛力藥物。
目前仍證據不足
FDA批准CQ/HCQ在COVID-19的使用是根據一個小型且無隨機分配的實驗受到大眾關注。
此研究找了36個COVID-19的確診者。
其中22位有上呼吸道感染,8位有效呼吸道感染,6位無症狀。
這些患者中,20位使用一天一次HCQ 600毫克,控制組16位則未使用。
使用HCQ的病患中,有6位同時使用azithromycin (AZM,用法 : 第1天500毫克,第2-5天250毫克)來預防細菌伺機性感染。
經過6天後,病毒量HCQ組下降70%,控制組下降12.5%。
HCQ+AZM組的所有病人病毒都被清除,HCQ組則為57.1%者病毒被清除。
這個結果的說服力並不強。
此實驗的效果主要為微生物方面的病毒量,而非臨床結果。而且此研究設計可能存在偏差。
此外,屈公病,登革熱及流感等病毒感染,CQ/HCQ也可降低病毒量但對臨床沒有幫助。
不知道效果如何之外,CQ/HCQ並非沒有毒性。
罕見的副作用如光敏感性及腸胃道不適等,若發生在COVID-19重症患者上會加重症狀。
巴西一個雙盲隨機分配研究在COVID-19住院患者使用兩種劑量的CQ。
高劑量組 : 600毫克一天兩次,共10天。
低劑量組 : 450毫克一天兩次,共5天。
另一份回顧美國榮民醫學中心368位COVID-19的住院患者的文獻也提出了相同的疑慮 (此文章尚待同儕審查,已於2020年4月21日先發表,medRxiv preprint)。此研究者雖然HCQ組及對照組在幾個基本特性上有些不同可能影響結果,但HCQ組的死亡率仍比non-HCQ組高,風險比為2.6。
此藥在新冠肺炎的使用應侷限於臨床試驗
雖然找尋COVID-19的新療法有其急迫性,但CQ/HCQ在COVID-19的治療研究多為設計不良或還沒通過同儕審查。
目前CQ/HCQ於暴露後預防,門診輕症病患及住院病患的臨床研究剛開始。
由於目前效果未明且存在副作用,CQ/HCQ在COVID-19的使用應等到臨床研究顯示好處多於壞處後再來使用。
留言